首先,你得詳細閱讀王宏恩的解說,才能稍微理解他的圖(見下圖)要表達的意思。為了更容易瞭解,我們想將此圖「數字表格化」。
我們以2016年總統大選時,三組人馬在台北市的「總得票數」,1,457,678,為基準;為求簡化,取王版「藍大於綠(國民黨40%~50%、民進黨25%~33%)」的中間值(國民黨45%、民進黨29%),轉化為「藍綠比」=(60.80%:39.20%),由此算出藍擁886,268票,綠有571,410票。
若依此「王宏恩比例」,我們在不同藍綠得票組合(即「藍營選票」開出85%、80%.....;「綠營選票」開出85%、80%.....)的情況下,計算出藍、綠與柯文哲(灰)的得票數。
在此「藍絕對大於綠」的「狀況三」之下(見下圖),國民黨佔絕對優勢,「壓倒性勝過」柯文哲;柯只有在國民黨派出「極弱」的候選人、或藍營有「過半以上倒戈」時,才有機會連任;而如同王的結論,民進黨最多只能獲得第二名。
但同樣在「王宏恩比例」之下,「狀況四」(見下圖)提供「其他」的可能:現今檯面上的藍營選將,不是可以囊括朱立倫85%以上選票的「強棒」;同樣地,也無法接收宋楚瑜的所有選票。若民進黨與柯文哲合作,絕對可以「完勝」國民黨。但柯執政這幾年迎合藍營與中共的言行激怒該黨基層,這陣子又忙著分化此黨,聰明反被聰明誤,把自己變成連任的最大阻力。
其次,蔡英文2016年當選時,台北市的「藍綠板塊」已經變動,而非上述的「王宏恩比例」;但自蔡政府通過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及開始年金改革,大多數的國民黨與親民黨支持者都開始反對蔡的任何施政,這又牽動該「藍綠板塊」變成五五波。接下來,我們以「狀況一」與「狀況二」來檢視:
「狀況一」代表「綠微幅大於藍」,亦即2016年大選時、「已經發生變動」的「藍綠板塊」維持到現在。在各種藍綠得票組合下(見下圖),除非國民黨派出「最強棒」,可以完全接收朱立倫與宋楚瑜的選票,民進黨只要獲得原來選票70%以上的,就能佔盡優勢,75%以上會更穩,反觀柯文哲的連任機率並不大。
另外,柯文哲若要提高當選機率,同樣得請藍營「過半以上倒戈」,反而變成藍營的包袱;也就是說,柯要連任,就必須跟國民黨聯手,但極想奪回台北市的藍營會願意拱手讓人嗎?
若藍綠都無法完全接收朱立倫、宋楚瑜或蔡英文的選票,柯文哲既不是神、也不是萬人迷,施政能力也沒有其他五都好,如果這次不投藍綠的人,萬一也有「一成(見以下「紅色狀況一」)或一成五(見以下「青色狀況一」)」或更多不願投柯,他的連任機率更小。
再者,若2016年的「藍綠板塊」,因稍為回彈,呈現「藍微幅大於綠」的狀態,又如何?「狀況二」(見下圖)告訴我們,民進黨須獲得原來選票75%以上,才比較穩;而相對地,柯文哲的連任機率有稍微增加。
若藍綠都無法完全接收朱立倫、宋楚瑜或蔡英文的選票,不投藍綠的人,也有「一成(見以下「紅色狀況二」)或一成五(見以下「青色狀況二」)」或更多不願投柯文哲,他的連任機率豈不是更小?
看了「狀況一」到「狀況四」各種條件下的模擬結果,我們認為,柯文哲分化民進黨的目的,就是為了削弱該黨的得票率;但大家也不是笨蛋,現況跟他的預期,剛好相反。
姚文智「機蛋大遊行」之後,民進黨有人在23~24日做民調,姚的支持度首度超過20%(「柯文哲、丁守中及姚文智三人賽局」的支持度分別為35.0%、25.6%、21.5%),但支持姚的力度仍嫌不足(只有有57.9%的綠營支持者,表態會在「三人賽局」中力挺姚)。
而且其中也有個很矛盾的現象:
1. 針對是否自提人選,民進黨內傾向「禮讓」的論述為,「國民黨仍是民進黨現階段最大的敵人」,惟根據民調數字,有60.0%的市民不同意此說、29.9%同意、9.9%無意見。
2. 民調顯示,藍綠仍占大宗,有26.3%的市民支持民進黨、27.6%支持國民黨、時代力量8.8%,僅有16.9%持中立、不偏倚,或選人不選黨的態度。
這兩個結果,不是互相衝突?支持國民黨的,比支持民進黨的還多,國民黨怎麼不是民進黨「現階段最大的敵人」?
相對而言,民進黨只要團結自己的支持者,整合問題比較單純;國民黨需要另花功夫,爭取親民黨的支持。對柯文哲而言,他要將「國、民、親」三個黨的支持者都拉攏過來,還不能讓各方互相衝突,難度最高。
再來看看,柯文哲的分化,會造成民進黨高層與基層反目嗎?綜合上述的觀察與分析,不同於《自由時報》或其他媒體的刻意要營造的氛圍,我們認為,不會!一但綠營整好隊,柯只能與藍營搶食藍紅統派選票。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由於Google留言系統與Facebook留言系統互相衝突,若先有Google留言,煩請繼續用此系統留言;反之,若先有Facebook留言,請繼續用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