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12日獨家報導專案小組認定,黑道角頭翁奇楠命案是由曾與翁結怨的角頭楊定融主使,交給未滿十八歲的廖國豪執行 (如圖,取自中國時報及蘋果日報),這則新聞是由該報記者鮮明、陳凱勛與蔡水星撰稿,文中有關兇手的資料皆標明是專案小組所透露,文末還指出「專案小組11日凌晨原已掌握廖姓少年行蹤,目前仍積極布線,有信心在短時間內將他緝捕歸案」。
然而事隔一天,同一批記者陳凱勛與蔡水星卻又撰文報導,「廖姓少年恐已『坐桶仔』出境」,警方專案小組需透過大陸治安單位,才能「協請」楊定融到案說明,打了自己一巴掌。根據聯合報記者白錫鏗及柯永輝13日的報導,專案小組與台中市警局發言人余輝茂 (台中警察局副局長)皆表示楊定融及廖姓少年都只是眾多追查的線索之一。
蘋果日報13日記者邱植培與林海全也指出,專案小組稱「有『內賊』將消息放給媒體!」指內部有警官洩密,楊已不可能回台,破案恐遙遙無期;自由時報記者張協昇與楊政郡13日則報導, 「檢警回想到,97年11月的李姓男子遭挾持山區談判案,當時警方在楊姓角頭的車上發現一台數位相機,裡頭除了有被狙殺目標趙老闆的照片之外,竟然也有翁奇楠身影,兩案一經中連,遂急轉直下,翁案專案小組根據此『新事證』,懷疑翁是否被楊列入狙殺名單,急欲找楊問話。」
中國時報與警方專案小組聯手導演的翁奇楠命案騙局,因其他媒體都持懷疑態度、並小心求證,不貿然跟進大幅報導 (如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都得到警方釋出的同一故事版本,但明顯有經過篩選及過濾,因此在同一天的報導皆較為簡短),只撐一天,只好自己再戳破了事。事實上,警方只是由一台相機拍到的翁奇楠身影,懷疑楊與廖涉案,誇大為確認兩人犯案,再由中國時報大幅報導,導演一場大騙局而已,對案情無甚助益。
加上 "立委揭露林奕宏命案有法警在現場"、"警政署政風處做假筆錄栽贓基層員警" 及 "11日爆發的屏東縣里港分局高樹分駐所派出所副所長王裕隆,以鋁棒活活打死2名女子,行兇前也知道移開監視器",徹底破壞民眾對警方的信心,讓10日才由檢察總長黃世銘擔任召集人,內政部長江宜樺、台灣高檢署檢察長顏大和、調查局長吳瑛、警政署長王卓鈞、憲兵司令李翔宙共同宣布、為期三個月的「霹靂專案」破功。這三案如同天意示警,明白指出翁案是白道勾結黑道行兇的問題,不只是單純黑道火拼而已。
警政署長王卓鈞為王裕隆案震怒,要求嚴懲相關主管;警政署隨即懲處行兇的王裕隆記2大過免職,屏東縣警局長宋孔慨記過調職,里港分局長謝發祥記2過調非主管職務。但比較翁奇楠命案中,王卓鈞掩護台中警方說謊,拖延辦案,縱放涉案的官警;王對林奕宏命案中辦案人員亦掩飾法警涉案及警政署政風處栽贓,皆不置一詞,可為天壤之別。讓人直覺,台中的辦案人員、歹徒、獄方的管理人員與警政署都連成一氣,等於是直指有警政署高官牽涉其中。
又以1997年白曉燕命案為例,當年僅僅單一的重大社會刑案,造成內政部長林豐正、警政署長姚高橋下台,甚至曾任法務部長的政務委員馬英九都發表「不知為何而戰」的辭官聲明;對照王卓鈞面對接連的警紀問題,只見馬英九與吳敦義連連為王卓鈞緩頰,而內政部江宜樺也對翁案說謊及說出「看不出要王卓鈞下台的理由」,更讓人合理推測,翁案也有國民黨黨政高層參一咖。
如今連《聯合晚報》都說:「國王人馬」至今仍不動如山,接下來為此扛下苦果的,恐怕不會只有吳內閣,也會讓馬政府的威信再次陷入危機。蘋果日報的余艾苔亦指出,原本應是抓強盜的官兵,這回竟變成強盜還殺了人,如此重大警紀問題,還可以個案等閒視之嗎?難保最後不會如雪球般愈滾愈大,壓垮警察系統。如果走到這一步,警政署長一肩扛得下嗎?可見媒體不受馬戲團隊的一連串華而不實花招所欺瞞,輿論已不站在馬政府這一邊了。
這場騙局還沒有完..
回覆刪除到時候會再加上CN配合演出二岸聯手打擊犯罪...
只要是二岸聯手 就是正紅苗, 是要鼓勵與褒獎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