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4

從《美聯社》所揭露的「國共和談」說起

前文提到:馬英九強力要求《美聯社》掩飾馬版「國共和談」的訊息,因《美聯社》不願配合,導致在眾人要求下、被迫公佈更多的訪談內容,反而首度披露馬對ECFA的定義,已從原先向台灣人宣稱的「ECFA是純經濟議題,不涉及政治、主權!」謊言,轉變成「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一般被廣義視為政治議題...當我們提到軍事互信機制,兩岸在協商及簽訂ECFA 時,事實上就可視為一種很重要的軍事互信機制。」

馬英九的這段談話,正是洩漏出國共之間的政治談判,早在ECFA協商時便已啟動,而且還是現在進行式與未來式;而自由時報10月24日的報導剛好證實這項推論:王毅於此次的美國行中,指出政經不可能完全分離,兩岸過去的談判已經觸及政治層面,進行政治談判是遲早的事。王毅還在22日告訴出席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座談會的美國學者,「台灣想參與國際組織必須透過北京」。

此外,第23屆東京國際影展於23日揭幕時,中國代表團團長江平要求台灣必須以「中國台灣」或「中國台北」之名出席,指「中國代表團只有1個,事關主權問題,絕不退讓。」台灣代表團拒絕退讓,江平只好宣布中國代表團退出影展官方活動,以表抗議。由這兩件事,我便合理懷疑,馬英九極可能就是背著台灣人、同意中國的「一中原則」之下,才簽下ECFA,中國人才會如此囂張。

國民黨五都選情面臨崩盤,危害到馬英九的連任之途,馬便想在19日藉著《美聯社》的專訪釋出兩岸統一談判的條件,就是幫助他的取得連任;而另一條件,正是陳長文要求的「馬胡會」。馬團隊所圖謀的,即是要攫取馬與胡錦濤平起平坐的新聞宣傳版面,以為如此便有助於力挽馬施政不力的頹勢。因此,馬於訪談中所提到的「兩岸政治對談沒有時間表」,只要「馬胡會」成局,即可能變成「隨時可談」、甚至是「就待對方決定時間」就可談。

可笑的是,《美聯社》面對馬英九大動作發動全面施壓,回覆雙方的爭議點在於「主要是強調重點的問題 (mainly matters of emphasis)」,而其依據竟然是馬政府「要求應該對馬的說法多加強調」;John Daniszewski只是把原先的報導與馬英九後來施壓更正的說法,交叉並呈而已。對此,《中國時報》直言,「《美聯社》並沒有直接澄清」。當該報就此詢問總統府時,發言人羅智強指出,「只要馬英九談話能被還原,剩下交由各界公評」;新聞局長江啟臣則唾面自乾說,「美聯社做出一定程度的澄清」。

但可恥的是,《聯合報》竟用「美聯社委婉澄清」,把自己以為的、說成是《美聯社》承認的;指「至於最受爭議的『馬總統暗示連任後,第二任期之初開始兩岸政治對話』,美聯社表示,記者問馬總統第二任期內是否可能與對岸展開政治對話?馬總統並未直接回答,但表示必須先完成其他進展。美聯社並再次引用馬總統所強調『沒有時間表』的說法,一切以經濟議題為優先。文中『馬總統並未直接回答』(he did not answer directly),算是委婉澄清馬總統確未說過『二○一二可能會談』。」

把《美聯社》根據馬政府抗議說帖、所回覆的 he did not answer directly 與《聯合報》報導中的「馬英九並未直接回答」相比較,《美聯社》只是把雙方的說法並呈,並未有所讓步,何來的「委婉澄清」?換句話說,若《聯合報》可以認為:「《美聯社》並沒有直接澄清」,算是「委婉澄清」;那麼《美聯社》參酌訪問全文,就「馬英九並未直接回答 (he did not answer directly)」兩岸政治對談問題,兩度都以「it depends on how fast we move.....」句子回應,寫成「He suggested that those political talks could start as early as a second four-year term if he wins re-election in 2012.」,又有何爭議?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由於Google留言系統與Facebook留言系統互相衝突,若先有Google留言,煩請繼續用此系統留言;反之,若先有Facebook留言,請繼續用Facebook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