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2

馬英九執政一年


政府520發動政府四大基金與行庫全力護盤,誇稱是打破520的魔咒,其實作賊心虛、還拿納稅人的錢替他打腫臉充胖子。回頭看看馬英九一年前的競選廣告、再來比較現在經濟的慘況,真的是非常諷刺!再聽聽馬政府及國民黨最近時常掛在口中的一句話:「過去民進黨八年做不到的,我們做到了!」,引以自誇為政績,讓我們來看看是怎麼樣的好法:

(馬英九執政兩年的成果,看這裡。)

首季經濟負成長10.24% 史上最慘
〔記者鄭琪芳、陳梅英、黃維助、李欣芳/台北報導〕行政院主計處昨天公布,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負十.二四%,不僅比原先預估的負六.五一%差很多,也較去年第四季負八.六一%還要糟,再創史上單季最大衰退幅度。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也由負二.九七%再下修至負四.二五%,同樣創下史上最大衰退幅度。

綠批數據難看 戳破政績假象

經濟負成長代表國家財富減少、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縮水,即國家及人民荷包都瘦了,馬政府為五二○就職週年傾全力宣傳政績之際,昨天空前難看的經濟衰退成績單,無情的擊破政績假象。

不過,行政院長劉兆玄和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昨天仍是信心喊話,稱號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馬英九總統日前也表示,今年下半年就會顯著改善。

民進黨則批評,馬政府還在報喜不報憂,炮製政績假象,執政無能又不負責,上台一年交出經濟大衰退這種爛成績,正如其吹噓的,「民進黨執政八年做不到的,國民黨執政一年就做到了!」連過去國民黨兩蔣加李登輝執政了五十年也都做不到。

出口劇減三成六 減幅破紀錄

主計長石素梅昨天強調,去年以來,政府陸續推出擴大公共建設、發放消費券、短期促進就業方案、調降稅負及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等振興經濟政策,估計對今年經濟成長貢獻二.九七個百分點,若無上述措施,今年將負成長七.二二%。

石素梅說,今年第一季國際景氣衰退幅度遠甚預期,我國出口劇減三十六.六五%,創史上最大減幅,較原預估少了卅一億美元,即少了逾千億元台幣,加上民間投資及消費持續低迷,經濟成長率由去年第四季的負八.六一%擴大衰退至今年第一季的負十.二四%。

民間投資跌四成 消費續衰退

石素梅也認為,第一季是這波的谷底,第二季起衰退幅度將逐季縮小,第二季及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分別下修至負八.五%及負二.九八%,第四季則上修至五.二%,國內經濟自第二季起將可脫離衰退谷底,但復甦力道仍然微弱。

主計處第三局局長蔡鴻坤則表示,第一季外需不振,外銷接單劇減,導致製造業負成長二十八.六三%,民間投資更大幅衰退四十一%;內需則因失業率攀升、平均薪資下降及勞動情勢惡化,影響消費意願。

全年成長率 下修至負4.25%

他坦承,雖然政府發放消費券,但第一季民間消費仍衰退一.四一%,和主計處原預估可成長○.六四%,落差頗大,這是否代表消費券效果不如預期?他只說還待評估,搞不好沒有消費券民間消費更不好。近來股市榮景能否轉化為民間消費動力,也待觀察,預估今年民間消費成長○.七四%,民間投資衰退二十九.○二%,創下一九五六年以來最大減幅。

另外,主計處預估今年出口值衰退二十一.八一%,創下一九五五年以來最大減幅,進口值則衰退二十八.五三%,創下史上最大減幅;蔡鴻坤坦承:「景氣復甦力道比原先預測的還要弱」。


國民所得大縮水 八年來首見
近十年我國經濟成長率及國民所得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國內經濟嚴重衰退,平均國民所得也倒退嚕!行政院主計處預估今年平均每人GDP(國內生產毛額)一萬五八四一美元,不僅是四年來新低,且較去年減少一二四二美元。

馬英九總統選前提出「六三三」政見(經濟成長率六%、失業率三%以下、國民所得三萬美元),但主計處預估今年經濟負成長四.二五%,失業率已逼近六%,國民所得更是不增反減,「六三三」似乎愈來愈遙不可及。

人均GDP四年新低

我國上次出現國民所得減少,是二○○一年網路科技泡沫化時期,當年經濟成長率負二.一七%,平均每人GDP為一萬三○九三美元,較二○○○年減少一四二六美元。

由於國內經濟嚴重衰退,國民所得減少的情況再度重演,主計處預估今年平均每人GNP(國民生產毛額)一萬六二七九美元,較去年減少一二六三美元;平均每人GDP則是一萬五八四一美元,減少一二四二美元。

另外,主計處預估今年實質GDP為十二兆五三三六億餘元,遠低於去年的十三兆○八九七億餘元;換句話說,短短一年內,全民所得就大縮水五千五百多億元。

物價指數減幅 雙雙創下記錄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經濟不景氣,消費不振,通貨緊縮揮之不去!行政院主計處預估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下跌○.八四%,躉售物價指數(WPI)下跌七.七五%,雙雙創下史上最大減幅;主計處表示:「通縮壓力確實存在。」

主計處第三局局長蔡鴻坤表示,受景氣下滑、需求萎縮影響,國際原油與農工原料行情由去年高檔大幅回落,抑低廠商生產成本,因此預測今年全年WPI下跌七.七五%。

至於CPI方面,由於油料與穀物國際價格相較去年偏高水準,已回跌不少,加上廠商降價促銷及房租等服務類價格維持平穩走勢,對CPI產生拉低效果,預測今年全年CPI下跌○.八四%。

蔡鴻坤表示,根據國際一般定義,CPI連續兩年負成長,可認定為通貨緊縮,我國去年CPI正成長,今年才轉為負成長,是否出現通貨緊縮問題,還要看明年CPI是否持續負成長,目前通縮壓力確實存在。

經濟大衰退 官方喊話:最壞的已過去
各項經濟指標同步破底
〔記者陳梅英、黃維助/台北報導〕主計處昨日公布首季經濟成長率負十.二四%讓人吃驚,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卻說,「不要被這數字嚇到」,雖然主計處數字比預期差,但可以確定的是,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之後緩步回升,不過,若要明確定義何時可以復甦,則可能要等到明年。

昨天稍早,行政院長劉兆玄在院會中也說,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希望每位閣員發揮正面的力量,「大家一起繼續打拚」。政院發言人蘇俊賓也針對主計處大幅下修成長率表示,雖然首季出口衰退幅度比預期高,但第二季會比第一季好,第三季會比第二季好,加上四月通過的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經各部會貫徹執行後,相信整體經濟情況會改善。

相較於主計處公布的GDP數字並未刪除季節性因素影響,且與去年同期相比,經建會昨提出另一項GDP數字,以主計處公布的一九五○年代迄今,逐季GDP為基礎,找出序列中的季節形態,去除季節性因素後,另編一份經濟成長率數字。

經建會另提數據 否認美化

根據經建會提出的這份資料,去年第二季成長率已有趨緩跡象,到第三季出現負三.八四%,第四季負八.六一%,顯然比主計處所公布未經季調數字更快反映當下經濟情勢變化,也因此,今年第一季雖然仍比去年第四季衰退,但幅度已縮小到負○.三七%,第二季與首季相比就轉正到二.三八%。

與亞洲國家相比,在這份統計中,我國首季表現也僅次於已轉回正成長○.一%的南韓,優於日本、新加坡與香港。

陳添枝強調,這不是在「美化帳面」,國際上慣用的經濟成長率,均是去除季節性因素後的數字,這樣比起來會較貼切。

陳添枝還說,從主計處公布的數字來看,GDP成長率已連三負,確實符合景氣衰退定義。從另一方面來看,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但還是比去年同期差,就算到第四季,主計處預估的國內生產毛額達三.三兆,也不敢說景氣已復甦,只能說逐步回升。

政府樂觀 學者吐槽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國內景氣是否最壞時刻已過去?未來將逐季好轉?經濟學者對劉內閣的樂觀不能認同,認為今年第一季的民間投資嚴重衰退,將不利於未來經濟復甦之路,因此,政府應該設法提振民間投資,而非著重於對中國市場開放。

第四季復甦? 言之過早

對於劉揆釋出最壞時刻已過去的訊息,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表示,像這類「景氣已經落底」、「最壞時刻已過去」的說法,政府官員在去年就不知說過多少遍了,結果呢?經濟成長率也不斷往下修,國際競爭力更是排名大退步,只看到越來越壞!

林向愷指出,官員總喜歡把某幾個產業有起色或有急單,就解讀為整體景氣回春,這是誇大不實的說法,除非經濟成長率和失業率這兩個數據有明顯好轉,否則根本就談不上落底或反彈。

由於今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預估將轉為正值,是否意味第四季景氣開始復甦?對此,林向愷認為,「現在談景氣復甦,還言之過早」,他以今年第一季民間投資為例,由於出現超過四成以上嚴重衰退,對於中長期景氣復甦是不利的衝擊,換言之,經濟要真正回春或反彈,今年鐵定是看不到的。

林向愷表示,政府只顧著開放投資中國,卻沒有好好思考如何有效提振民間投資,試問,台灣景氣要如何回揚?他認為,未來國內景氣將會在谷底起起伏伏,衰退期還很長,國人需有心理準備。

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也說,出口對台灣經濟成長率佔有很大比重,但我國出口市場過度集中在中國,結果在這場國際金融風暴中,反而受衝擊更大,若台灣不趕快調整產業結構,將對我國經濟復甦造成負面影響。

競爭力衰退幅度 我居全球第二
馬政府上台後我國在IMD世界競爭力排名變動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審視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對全球五十七個經濟體所做的世界競爭力排行,我國總排名暴跌十名,四大分類指標排名全部下滑,二十項的中項指標衰退十六項。全球均遭金融風暴,但仍有半數以上國家持平或成長,台灣排名衰退幅度全球第二,僅優於愛沙尼亞,馬政府救經濟的政策顯然失靈。

列入評比的全球五十七個經濟體,有二十六個國家排名下滑,九個持平,二十個成長,排名驟降逾十名的有哥倫比亞、希臘、愛沙尼亞、台灣。

台灣在「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基礎建設」四大分類指標全下滑,分類指標下各五大中項指標,總共廿個中項指標中高達十六項衰退,顯然競爭力在一年內流失相當嚴重,已是全面性衰退。

過去一直是台灣最具優勢的「企業效能」從十降到廿二名。影響該項指標最劇的是去年台灣勞動生產力(實質每位勞工GDP)、製造業單位勞工成本,分別下滑廿八名與廿名,原因與企業大幅縮編裁員、減薪有關。

「政府效能」也衰退二名,顯示馬政府執政效率不進反退,中項指標的企業法規排名更掉到卅八,在十五項相關問卷調查中有十二項名次下滑,幅度較大者包括政府補貼扭曲公平(退廿二名)、公平交易法規效率(退十三名)、外人投資限制(退九名)、外人參與政府採購(退八名)等,顯然馬政府所謂財經法規鬆綁只重兩岸,沒開對藥方,反讓競爭力下挫。

「經濟表現」今年排名衰退六名為廿七名,主要受去年GDP實質成長率僅○.一%,排名第五十(滑落廿七名)影響。排名吊車尾的還有「國際投資」,在外資淨流出下再滑六名降至五十。「國際貿易」受出口大幅衰退(第五十四)滑落二名至第卅。

「基礎建設」也衰退六名降為廿三名,中項的科學建設排名仍在前段,但基本建設與教育均滑落八名。

瑞士洛桑競爭力排名 我暴跌10名
IMD競爭力排名亞洲四小龍台灣跌幅最大
〔記者陳梅英、曾慧雯、王寓中、黃維助、藍鈞達/台北報導〕選前喊出「馬上好」的馬政府執政滿週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二○○九年世界競爭力排名,在五十七個受評比經濟體中,我國排名驟降十名,由去年的十三名跌落至二十三名,並再度被中國追趕過去,落後三名。

馬:會虛心檢討 找出改進方法

對台灣排名下降十名,馬英九總統僅表示,政府會虛心檢討原因,找出改進方法,「相信下次調查一定會提升」。

行政院長劉兆玄認為,這個排名反映出台灣有相當一段時間,對關鍵技術與研發能力的關注不夠,未來會加強研發能力及自有品牌發展。

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則解釋說,台灣排名會出現巨幅衰退,最致命的原因應該是去年下半年出口衰退,因為出口佔台灣國內生產毛額的六成,「早知道這次排名不會好」。且因為問卷在二月底發出、三月回收,當時台灣景氣最低迷,也影響到結果。

經建會提EIU報告 轉移焦點

但IMD在馬政府就職週年,發布台灣競爭力排名大幅滑落的訊息,等於大觸馬政府霉頭。經建會昨也趕忙公布四月份由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發布的「全球最具創新力國家排名」報告,日本、瑞士及芬蘭分居全球創新力前三名,台灣高居第六,亞洲國家中以日本及台灣表現最為耀眼。

EIU指出,受金融海嘯影響,未來五年(二○○九至二○一三年)全球創新投入成長將趨緩,創新績效平均成長僅二%,低於前次預測二○○七至二○一一年平均六%的增幅,但未來五年台灣創新效率可望持續增進,續保領先優勢。

IMD一九八九年首度公布國家競爭力排名,今年已第二十一年,每年都約在五月中公布,評比衡量標準雖有變動,但幾乎都達三百項以上,其中三分之二來自「統計指標」,也就是過去一年的經濟數據,三分之一的「問卷指標」,為意見領袖的問卷調查,最後彙整為四大指標,分別為總體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經營效率、基礎建設。

4指標全退 4小龍中退步最多

我國不只在總排名大退步,在四項指標上全部「倒退嚕」,總體經濟表現由二○○八年的二十一名,衰退到二十七名,政府效能從十六名衰退到十八名,連過去一向表現優異的企業經營效率,也從十名衰退到二十二名,名次掉落最多,至於基礎建設則從十七名衰退到二十三名。

亞洲四小龍中,我國僅領先南韓,但南韓去年三十一名,今年還進步四名到二十七名,至於香港、新加坡仍在第二名與第三名之間纏鬥,我國在四小龍中的退步幅度最大。

中國在二○○七年排名首度超越台灣,去年滑落到十七名,輸給台灣,今年中國排名雖衰退,卻以二十名小贏我國三名,第二度超越台灣。

較令人意外的是,此次金融風暴中心點美國,依舊蟬聯全球競爭力第一名。胡仲英分析說,這與美國基礎建設投資向來領先有相當關連,事實上IMD今年也針對金融風暴,新增「競爭力壓力測試」排名,分析各國因應金融危機條件及近期內改善未來國際競爭力的應變能力時,焦點集中各國曝險程度、妥適性與耐力,美國排名二十八,還落後於我國的二十一,丹麥則高居第一。

學者:重大警訊 政府勿推卸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台灣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今年全球競爭力排名、狂退十名,財經學者表示,這項排名結果對台灣是重大警訊,政府一再說,經濟不好是全球問題,為何惟獨台灣名次暴跌?政府也強調大幅開放兩岸經貿關係,有助台灣經濟,為何我國競爭力不進反退,且退步這麼多?政府應該好好反省,積極檢討和改進,而不是找其它理由推卸。

我國今年在IMD的排名,下滑至二十三名,輸給馬來西亞,創下台灣在這項排名的最差紀錄。對此,中國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董瑞斌表示,從之前各項國際機構對台灣的預測數據,早就可預期,今年台灣競爭力一定會衰退。

董瑞斌說,包括國際信評機構紛紛因財政惡化,調降我國評等;國際機構也預測台灣經濟成長率將創歷年新低,這些都已經是台灣經濟的警訊。

至於此次IMD的排名,董瑞斌分析指出,這顯示兩大警訊:第一,同樣遭受金融海嘯,為何別的國家競爭力沒衰退,台灣卻出現名次暴跌?政府一再說,經濟不好是全球問題,但我國競爭力為何就是比別人差?

第二,馬政府上任以來,全面大幅開放兩岸經貿關係,並對民眾強調這對台灣經濟非常有幫助,結果呢?如果這麼好,為何我國競爭力不進反退,且退步這麼多?

董瑞斌說,無論是IMD或WEF(世界經濟論壇),台灣向來很重視其全球競爭力的排名結果,如今結果出爐,最重要的是,政府能夠虛心檢討、好好反省,並加以改善,這樣才有實質意義。

台經院六所所長楊家彥也表示,「這次排名調查顯示,台灣在國際金融風暴受傷比別國還嚴重!」我國今年在企業經營效率退步很多,顯示我們的產業結構的確有問題,特別在全球景氣衝擊下,使得傷害程度更擴大;他認為,政府應該把這個作為參考指標,找出問題癥結,對台灣的國家競爭力發展才有幫助。

馬:曙光在望 Q3Q4會顯著改善
馬英九上任一年不及格的經濟成績單

馬英九總統昨天舉行就職週年記者會,表示苦日子還要再撐一段,但今年下半年情況會顯著改善。 (記者簡榮豐攝)
〔記者王寓中、黃維助/台北報導〕就職週年,面對民眾最關心的經濟、失業問題,馬英九總統昨天指出,就職一年來,面對百年罕見的經濟危機,政府提出了各種振興經濟方案,現在出現一些止跌現象,雖然回升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但「曙光已經在望」,希望台灣能一步步的走出谷底。

馬:4月失業率絕不會超過6%

在失業問題上,馬指出,主計處預計二十二日公布上個月的失業率,行政院長劉兆玄說絕對不會超過六%,相信情況在改善中,但六、七月大學畢業生,可能帶來新一波失業潮,必須有心理準備,還要再撐一段苦日子,但到今年下半年,第三季、第四季,相信情況會有顯著改善。

劉兆玄昨評析今年經濟情勢也說,出口情況雖已慢慢回轉,但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很難由負轉正,因為第一季出口非常不好,但第三季起慢慢好轉,也許可以負少一點,若依目前情勢發展,第四季可能會轉成正的,明年第一季也會正成長。

上任週年前夕,馬總統與劉揆昨天各自出面信心喊話,馬召開就職週年記者會,劉則選擇與媒體茶敘。

對逐漸回溫的股市,媒體詢問何時能回到去年五二○就職行情,馬不願加以預測,但他說,日前下鄉到新竹、台南,發現無薪假人數已減少,有廠商訂單恢復八成,當然有些廠商還未完全恢復,但讓人感覺到大家的信心已逐漸恢復,「台灣人關鍵在信心」。

對未來施政重心,馬指出,政府將加速經濟改革,以因應金融海嘯、經濟衰退後大洗牌的未來,他今年二月指示六大產業轉型的方向,包括生物科技、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精緻農業、文化創意、綠色能源,政院都有清楚規劃。

劉揆:今年經濟成長率難負轉正

劉揆則細數政績說,目前台灣物價居亞洲四小龍的最低水準,擴大社會安全網後,照顧人數高達四七三萬人,近兩個月來,台股是亞洲地區外資買超第一的國家。金融風暴後,股市指數自低點起算迄今,台股漲幅達五成八六,在國際主要股市中漲幅居首;政府推出的生技等六大新興產業,彼此環環相扣,將全力讓六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虎虎生風的蠻牛。

外傳政院副院長邱正雄曾致電工商界大老,籲其「不著痕跡」多說政府好話,邱正雄澄清說,克魯曼來台時,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提報告,工商大老覺得報告的資料很好,他沒有說要「特別美言」,就將資料提供給他們參考。

不過,媒體兩度追問邱正雄此事,均被劉揆以「他已經回答過」,回擋媒體追問。

Q4轉正 不代表景氣反彈
近三年第四季國內經濟成長率與國內生產毛額之比較
記者王孟倫/特稿

今年下半年國內景氣將開始好轉?這樣的說法,其實是建立在去年第三、四季的經濟成長率是負值,由於「比較基期」低,使得今年第四季經濟成長出現正數;但這不代表景氣開始變好,「國內景氣仍在谷底盤旋、頂多只能說是止跌」。

經濟成長率通常是以「年增率」(Year to Year)表達,也就是今年與去年同期比較。根據主計處等部分機構預測,二○○九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將由負轉正,且結束連續五季的負成長衰退,但單季經濟成長率轉為正值,並不代表景氣反彈上揚。

觀察主計處的統計數據,國內去年第四季成長率為負八.三六%,也就是說,在這麼大的衰退幅度下,今年第四季當然就很容易出現正值;換言之,是去年同期經濟表現太差、「比較基期」太低,而非景氣反彈回揚。

經濟成長率是用「國內生產毛額」(GDP)作為比較基礎,若用絕對數字來看,主計處預估今年第四季GDP為新台幣三兆○九四四億元,雖高於去年同期,但仍比前年低,甚至低於其它季。從數據顯示,今年第四季仍屬景氣低迷,根本談不上是復甦好轉。

檢驗馬政府一年來的政績,總統大選提出的政見支票─「六三三」,已變成「空頭支票」,劉內閣官員也不敢再提起此事。而國內經濟表現,不僅去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是國內史上最差一季,主計處也預估,今年全年成長率將創下歷年最大跌幅;至於失業率、出口外貿與薪資表現,也都在過去一年間,紛紛創下史上最大或最差跌幅。

過去一年失業率暴增、百業蕭條,即使到了今年下半年,景氣恐仍將維持低迷,執政當局當然難辭其咎。也難怪,許多民調都指出,內閣應該改組、且最需更換的官員是財經首長。

IMF警告 不應對經濟展望過度自滿
〔編譯陳柏誠/綜合報導〕國際貨幣基金(IMF)第一副總裁利普斯基(John Lipsky)昨天表示,他仍對全球經濟向下風險感到憂慮,世人不應對經濟展望過度自滿,全球經濟可能繼續惡化,消費者需求復甦,不太可能像過去一樣那麼強勁。

IMF一月時曾預估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會成長○.五%和三%,但上個月則分別下修為衰退一.三%和成長一.九%。

利普斯基週二在東京演說時也指出,「這絕對不是自滿的時候,我們很自然會對經濟向下風險更感憂慮。」

利普斯基列舉各國情況指出,日本的復甦展望,端視海外市場的健康而定,因為該國經濟非常依賴出口;新興國家將是當今大蕭條下復甦的先鋒,接著是將在明年恢復正成長的已開發國家。

利普斯基表示,日本政府和日銀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回應非常果斷,首相麻生太郎已經發佈改寫史上新高二十五兆日圓(二五九○億美元)的紓困計畫,來對抗經濟衰退,日銀並將基準利率調降至○.一%,同時買進政府和企業債券。

他坦言,「雖然這對日本而言,可能是好消息,不過信用危機餘波盪漾,意味民眾可能不會像過去幾次復甦一樣,急著返回店家採買」。諸如美國等部分先進國家的消費者需求,復甦力道將無法和過去一樣強勁。

邱正雄 要工商界不著痕跡誇政府
大老哭笑不得 批多此一舉

〔記者高嘉和、王珮華、王孟倫、黃維助/台北報導〕五二○馬政府上台週年前夕,為全力營造馬政府政績,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上週竟致電工商團體領袖,盼他們在五二○週年期間要「不著痕跡」多說馬政府、劉內閣好話,甚至還提醒,假如需要相關數字或資料,行政院可主動提供。一位接獲電話的工商大老對此事感到錯愕、更有點哭笑不得。

這位工商團體領袖說,台灣人習俗是不會去觸人霉頭的,就算對馬政府的政績再怎麼不滿意,也不會公開來講,頂多是私下抱怨,況且大家都是作生意的,怎會去公開得罪執政黨,邱副院長這電話有些多此一舉。

據了解,工總理事長陳武雄、副理事長許勝雄、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黃茂雄等工商團體領袖都接獲邱正雄電話。有一位工商團體領袖坦承,也有接到邱副院長電話,是有這樣懇請,但是朋友聊天啦,不是強迫。

他也諒解地說,或許劉內閣官員求好心切吧,很多政策好像是為推動而推動。以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為例,經濟部長尹啟銘不管是公開或私下場合,都懇請工商界大力支持ECFA,但經貿談判是比籌碼、談條件,台灣還沒談就將底牌盡現,難道不擔心結果可能是失去的比得到的還多。

中小企業︰沒上街頭就算好的了

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林秉彬及電機電子公會理事長焦佑倫現在人都在中國,無法聯絡上。但中小企業協會某核心成員抱怨,他是沒接到邱正雄的電話,但就算接到,他也不會說好話,因為台灣經濟真的不好,他沒上街頭就算是對得起劉內閣了,頂多是這段期間閉嘴,不講好話、也不罵馬政府。

馬政府無論是六三三政見跳票,GDP成長率衰退幅度及失業率迭創新高,施政十足滿江紅,竟還好意思去要求商界人士誇讚自己考得不錯?難怪會有企業界人士感到「拗太大」。

邱的幕僚稱沒特別用意

邱正雄昨透過幕僚回應說,他上週參加二○○九台北國際經濟金融論壇時,有部份企業人士相當肯定經建會主委陳添枝發表的「台灣對金融海嘯的因應報告」,事後他才將這份報告提供給相關工商團體參考,並沒有特別用意。

馬稱燕子來了 失業者批粉飾太平
〔記者王寓中、邱紹雯、洪友芳/綜合報導〕民進黨昨天發動五一七大遊行,馬英九總統則是離開台北市到新竹科學園區視察,針對民進黨遊行訴求,馬親自做出回應,在主權問題上,馬強調,政府到目前為止與大陸的任何談判,都秉持尊嚴、對等、互惠的原則,並沒有失去主權。

面對民進黨發動遊行,馬英九昨天參加北市就業博覽會後,前往新竹科學園區視察園區接單及無薪假員工返回工作崗位情形,並和大學生座談。總統府則由秘書長詹春柏坐鎮掌握遊行狀況,馬在傍晚返回台北後直接回到中興寓所。

馬英九上午出席台北市的就業博覽會,大打「預防針」,認為請領失業補助與放無薪假人數都下降,證明景氣回春。台北市長郝龍斌也喊出「只要想找工作,一定幫你找到」;台下求職者卻暗自抱怨,拿一些一萬多元的臨時工作來粉飾太平,要人如何養家活口?

大遊行啟動後,馬在新竹出面對遊行訴求做出回應表示,無薪假原來是二十二萬人次,現在降到十五萬,減少了七萬人,領取失業補助金的人,也從二萬八千人降到二萬一千人,情況是有改善,但是和過去比較還是滿嚴重的。

馬強調,有些人不滿,他完全可以體會,民眾上街頭他也可以理解,但希望大家表達完意見後,就能和平圓滿地收場,他會聽取大家的意見,會繼續想法子來改善。

至於有關主權問題,馬要大家放心,政府到目前為止與大陸的任何談判,都秉持尊嚴、對等、互惠的原則,並沒有失去主權,相反的,因為政府採取的政策,更能符合實際的需要,所以在國際的空間已經增加了,衛生署長葉金川就在瑞士日內瓦,出席世界衛生大會。

學者:政府只顧兩岸嘗苦果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馬政府上任滿一週年,學者表示,從台灣在全球競爭力排名大退步就可以看出,過去政府施政重點只聚焦兩岸經貿關係,而忽略內政的經營與改善,使得台灣競爭力排名不進反退。

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指出,馬政府上任之後,在改善國內投資環境、促進產業升級與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做得實在太少,只讓大家看到拚命對中國開放,競爭力當然大退步。

王塗發指出,中國屬開發中國家,對台灣來說,只能降低我們勞動生產成本,無法增進產品研發與創新技術;因此,台灣應該加強與先進國家往來。

他強調,同樣面對國際金融風暴,台灣出口衰退卻是亞洲四小龍之冠,這顯示我們的產業結構有問題;台灣出口集中且仰賴中國市場,這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不利影響。

台灣教授協會社經組召集人林健次則表示,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指的是本身所創造的生產力和效率品質等要件,若只是著眼於促進兩岸經貿關係,而沒有提升我們自己的生產效率,並有效改善本國投資環境,競爭力當然沒有辦法提升。他指出,當企業為了利潤而將資本外移,這對國內的生產效率與投資環境並沒有幫助,今年台灣在IMD競爭力排名出現退步,當然是可以預期。

去年1170億 台灣錢進中國新高
〔記者陳永吉/台北報導〕上市櫃公司在去年八月全面開放投資中國上限後,去年匯往中國的投資金額暴增一一七○億元,創下歷年新高;股市觀測站的資料並顯示,截至今年首季底為止,上市櫃、興櫃及公開發行公司匯往中國金額已突破兆元大關。當然,這些只是「登記有案」的登陸金額,加計各種地下管道的「暗數」,台灣實際流失到中國的資金總額可能是十倍以上。

匯往中國金額 突破兆元

從開放投資中國以來,上市櫃公司歷年投資金額不斷增加,二○○五年起每年匯往中國的金額,都突破千億元大關,去年累積匯往中國的投資金額已達八五一三億元,扣掉前年的七三四三億元後,等於去年一年增加一一七○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雖有國際金融海嘯威脅,「錢進中國仍不手軟」,而台灣經濟則持續失血。

此外,累計匯往中國的投資金額,截至今年第一季底也出現重大「突破」,除上市櫃累計匯出金額達九千多億元外,加計興櫃公司累計匯出的三五三億元、公開發行公司匯出的六四四億元,合計匯往中國的投資金額,來到一兆零一十二億元,正式突破兆元大關。

投資中國 獲利神話破滅

更糟的是,往年上市櫃公司的中國子公司,都是公司的金雞母,去年前三季上市櫃公司還可以從中國認列的投資收益有九五三億元,但到年底卻縮水成六九○億元,顯示去年第四季轉投資中國變成「拖油瓶」,反倒單季需要認列二六三億元虧損,投資中國保證獲利的神話正式破滅。

匯往中國投資金額最高的台塑集團,旗下台化去年反而認列了在中國虧損三十二.六億元,金額在上市櫃公司中居首位,台塑、南亞也分別認列二十.六億元及近三億元的損失,台塑集團也成為去年投資中國最大的受災戶。

此外,台積電認列損失二十九億元、華新認列二十八.七億元,都是排行前幾名的苦主,而在認列收益的公司中,鴻海一家認列金額就高達四二五億元,超過所有上市櫃公司認列收益的一半。


資金西進 只匯回6.5%
歷年上市櫍公司匯往中國與匯回台灣金額比較
記者陳永吉/特稿

台灣錢真的淹腳目?上市櫃公司匯出的資金不斷「錢進中國」,從中國匯回的錢相對則是九牛一毛,馬政府對此種現象不但毫不聞問,甚至大開方便之門,難怪台商也想回台上市,加入吸取台灣資金的行列。

從二○○五年開始,上市櫃公司匯往中國的資金,每年穩定的都在千億元以上,累計到今年首季為止,匯往中國的金額達九千億元以上。但匯回的金額,每年幾乎都不到匯出的一成,累計到今年首季為止,才匯回五九二億元,相較匯出的九千億元,等於上市櫃公司每匯出一百元,只會匯回六.五元,而且在馬政府不斷對中開放狀況下,台灣資金失血的狀況將持續、並愈來愈嚴重。

除上市櫃公司外,最近大張旗鼓的台商回台上市,搭配中資來台,也是強強滾的議題,但看中國旺旺上市股價連拉九根漲停後,週轉率竟暴增至一三八%,單日出現近十萬張天量,在在顯示,籌碼已在數日內換手一輪以上,扣掉中籤的散戶及承銷商,最大的持股者恐怕也倒了不少股票出來,這樣的現象不免讓人質疑,台商回台掛牌到底是經營果實分享,還是在炒作股票。

台灣資金不缺,但由不得上市櫃公司及回台上市的台商揮霍,其中推波助瀾的馬政府只知一味鼓勵上市櫃公司錢進中國以及台商回台「吸金」,如此只會加速台灣資金不斷失血,對台灣經濟有害無益。這樣淺顯易懂的道理,盲目開放的馬政府是真不懂還是假糊塗?

《馬執政週年實錄》口說捍衛台灣 拱手退讓主權
選前只愛台灣 選後心向中國
記者王寓中/專題報導

馬政府上任近一年來,從國防外交到財經內政,施政的唯一重心就是兩岸。兩岸政策的全面鬆綁、大幅開放,並未替台灣創造願景,解決經濟困境,反而逐步掏空台灣。更令人不能接受的是,在「滅獨傾中」的指導原則下,台灣意識、國族主義已被中華民族、一個中國取代,台灣的主權、尊嚴,幾乎變相被馬政府掏空,成為沒有血肉與靈魂的「空殼」。

選前主張選後施政 背道而馳

馬登上總統大位前,為去除外省原罪,除在黨主席任內修改黨章,積極連結國民黨與台灣,去年二月二十四日大選第一場電視辯論會,更喊出「燒成灰都是台灣人」;四月一日選後「扁馬會」,馬進一步說,一定會用生命捍衛台灣的主權。然而,從選前到選後執政,馬的「台灣人」只是用講的,施政作為卻是背道而馳。

去年五二○馬就職當天,總統府全球資訊網首頁刊頭,就將中華民國(台灣)的「台灣」拿掉;今年三月十日,考選部規劃高考加考「中國大陸憲法」,在外界強烈質疑下,才發表聲明取消加考計畫;今年四月一日,研考會居然將公務人員赴「大陸地區」,視為不等同於「出國」。

去年六月十七日馬與媒體茶敘,對陳雲林來台要如何稱呼他,馬竟自貶身分說,「他稱呼我就稱呼馬先生」,還辯稱,只要對方對等,就沒有矮化的問題,結果陳雲林見馬時,竟用「您」相稱,連「先生」兩字都差點說不出口。

國家定位認同錯亂 引發爭議

為了陳雲林的維安,馬政府動員大批軍警,擺出戒嚴陣仗,嚴格限制台灣民眾的言論與集會自由,也發生多起侵害人權事件,讓包括自由之家等國際人權團體提出質疑。

馬對台灣意識的薄弱認知,根源來自「國家定位」認同的錯亂。

大選時,馬說,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但「中華民國是台灣」,馬卻始終說不出口;去年九月三日,馬接受墨西哥「太陽報」專訪,指台灣與中國雙方的關係,應該不是兩個中國,而是在海峽兩岸的雙方處於一種特別的關係,這種非國與國,而是地區對地區的國家定位認知,引發極大的爭議,但馬卻認為是憲法與現實理所當然的現況。

兩岸政策拚命開放 送肉飼虎

在外交、兩岸政策上,馬去年五二○就職宣布兩岸開放、政策鬆綁,外交全面和解休兵;八月十五日出訪巴拉圭,馬進一步說,將來台灣邦交國,可能就維持現有的「二十三國」;十月二十一日更進一步宣示,兩岸之間未來四年不會有戰爭。

這一年來,馬政府在主權議題上處處退讓,拚兩岸開放則是不顧一切往前衝。去年六月兩會復談,首次「江陳會」登場,七月四日實施兩岸週末包機、中國客來台觀光;七月馬英九拍板定案,大幅放寬企業赴中國投資上限;七月十六日行政院跨部會議進一步通過到去年底為止將持續鬆綁的二十五項開放政策。

十一月二次「江陳會」簽署空運、海運、郵政、食品安全四項協議,落實兩岸「大三通」。今年四月三次「江陳會」再完成定期航班、司法互助、金融合作等三項協議及一項共同聲明。除了交通、航運、財經、金融、郵政、產業、陸資、食品衛生,馬政府的兩岸開放政策還將進一步擴大到農漁產業、教育、新聞、文化,讓台灣在經濟等各領域全面傾中,加速且擴大對中國的依存度。

服膺一個中國原則 踐踏台灣

馬聲稱一年來的兩岸開放政策,沒有一項犧牲台灣的主權,更沒有出賣台灣,但他過去在陸委會副主委任內出版的「兩岸直航的問題與展望」一書中明白指出,兩岸直航涉及「國家主權」問題,並將使兩岸關係產生結構性的變化,但在中共對我尚存兼併的敵意下,此種轉變並不符合我方民眾福祉。

如今的馬總統,不只昨是今非,原本還不願將涉及人民重大權益改變的江陳會談兩岸直航協議送立院審議,想以查照案含混過關,最後雖送立院審議,卻仍在執政黨護航下,協議在簽訂後四十天自動生效,拒絕民意審查。

馬政府說執政一年來,沒有矮化台灣的主權,沒有喪失台灣的尊嚴,更不會出賣台灣,這是自欺欺人,在服膺「一個中國」原則下,馬政府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一中。馬政府維護的,不是「台灣」主權,而是「一中」主權,不是「台灣人」的尊嚴,而是「中華民族」、「Chinese People」的尊嚴。

《馬執政週年實錄》經貿倒向中國 失業率創新高
經貿割肉輸中 步步掏空台灣
空談苦民所苦 專拚一中市場

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在政見中明列要和各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或全面經濟合作協定的馬英九,去年五二○上任後,卻把這項政見拋到腦後,不但洽簽對象只剩中國,且所有財經政策一律「鎖國」至上─把一切鎖在中國,視中國市場為台灣經濟唯一出路,全然不顧對台衝擊,赴中投資、吸引中資的規範一一取消或放寬。這種為打造一中市場而盲目開放的舉動,讓國內經濟嚐到空前的苦果,選前高唱的「馬上好」或選後修正的「馬上漸漸好」,統統跳票,台灣人民面對的反而是陷入史上最大衰退的「馬上倒」,馬英九期勉公務員「苦民所苦」,台灣人民卻愈來愈苦,失業率更寫下歷史新高!

政經疑慮未解 執意簽ECFA

就在國內經濟凋敝、官員束手之際,馬政府卻急著與中國洽簽ECFA,此舉被美、日主流媒體指為是中國實現統一、一國兩制的重要步驟,中國官員更是明言ECFA就是CEPA,儘管政治疑慮未解,但馬政府仍一意孤行堅持非簽不可。

為化解反對聲浪,馬政府還編造說詞指稱和中國簽ECFA將有助台灣和他國洽簽FTA,但中國官員隨即回敬一記大耳光,強硬表態說,台灣要和他國簽FTA須中國點頭同意。

除上述政治疑慮,馬政府提出ECFA非簽不可的經濟理由也漏洞百出。馬政府宣稱ECFA有急迫性是為了石化、機械及紡織業的利益,但台灣製造業受僱員工高達兩百五十萬四千人,扣除石化、紡織及機械設備製造修配業,還有一百七十七萬兩千人,這些人該怎麼辦?包括陶瓷、皮革製鞋、寢具、織襪產業都曾出面表達憂心,ECFA恐怕會讓整個產業「全倒」;更有學者批評,馬政府對ECFA只說好的一半,都不提壞的一半,事實上,ECFA將衝擊台灣八成勞工,但馬政府對這些警語忠告置若罔聞。

此外,除製造業,國內還有農林漁牧業就業人口五十三萬五千人,一旦簽了ECFA,調降中國農產品關稅,這些農業就業人口不會受影響嗎?回顧馬政府過去一年拚開放的過程,同樣是不管任何反對意見或質疑,為了一中市場堅定不移。

放寬對中投資 掏空台灣命脈

在「企業對中國投資」方面,馬政府將赴中投資不得超過淨值四十%上限、調高為六十%,若營運總部設在台灣更不受此限;赴中投資案審查門檻,也從原本兩千萬元放寬至五千萬元。而根據經濟部估計,新措施下,國內每年將約有三千億新台幣流向中國。

其次,馬政府將國發基金規模擴充至一兆元,且放寬投資對象可參與投資中國,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抨擊,政府挹注資金應注意能否鼓勵根留台灣,讓本地勞工也受惠,否則,「錢進中國、債留台灣」的歷史將重演。

開放兩岸金融 銀行恐遭吞併

再者,在「金融業開放」方面,不僅已放寬證券商及其海外子公司對中國投資門檻,目前政府更積極與中國簽定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以協商雙方市場准入;就連藍委都憂心,未來台灣銀行恐將全被資本雄厚的中國銀行併吞,「MOU根本是Money Out(資金跑光光)」。

在「回台上市募資」方面,為鼓勵台商回台上市,政府把對中資持股限制與籌資後不得投資中國、一併取消;外界質疑,開放台商回台上市募資吸金,是打擊台灣本土上市公司,尤其,中國台商財務不透明、會計師查帳不易,讓國內投資人身陷地雷股風險。

中資大舉登台 關鍵產業受控

此外,馬政府更開放了「中資來台直接投資」與「財務性投資買股票」。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認為,屆時,我國關鍵性策略產業將被中國所掌握,台灣經濟命脈會失去發展性;我國股票市場也將受到中資左右操弄,股價波動會更劇烈。

與中國經濟更緊密連結,被馬政府形容得天花亂墜、無限美好,但這一年來的國內經濟表現不但不美,反而是其爛無比!

在經濟成長率方面,馬政府上任後不久的去年第三季,開始逆轉為負成長,去年第四季更以衰退八.六%,創史上最大跌幅。主計處並預估,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負二.七%,同樣是史上最大衰退。

在失業率方面,當台灣把經濟更進一步鎖在中國後,企業出走與關廠歇業加速,今年三月失業率高達五.八一%,失業人數六十三萬人,受波及人口近一百四十萬人,均創歷史新高;而經濟學人更預估,今年國內失業率將高達六%,失業人口突破百萬人。

《馬執政週年實錄》對中一路開放 慘遭掐住咽喉
往來門戶洞開 處處受制中國
中國腳踩台灣 搶盡直航商機

記者羅添斌、李文儀/專題報導

馬英九總統上任後,在兩岸政策上,以幾近「暴衝」方式,一路解除或放寬既有管制措施,卻無視於配套措施有無同步推出。一年下來,不僅對國家安全管控機制產生重大衝擊,台灣社會內部因中國人士的爆量流入,各個階層均生民怨!

民進黨執政時期,對兩岸實質交往是以漸進放寬方式處理,就是不希望放的太快太多,讓台灣社會無法調適接受,甚至造成社會價值的混亂及瓦解;然而,當年擔憂的假想狀況,在馬總統上任之後不到一年內,已經一一應驗。

首先,在兩岸三通上,馬政府開放空運及海運直航,又將包機改為定期航班,這項措施實質上讓台灣對中國有更高的依賴度,侵害了軍方原有的訓練空間。海運直航反而造就中方各大港口吞吐量倍增,台灣追求成為區域轉運中心的目標更加的遙遠。空運直航後,中方全面掌握中國客來台航班航次及機位,更以低價競爭搶市場。

陸客爆量來台 落跑不只一例

至於中國客來台的商機不僅不如預期,還因為中國客爆量來台,由原本每天一千人,暴增到每天三千人,馬政府絲毫未考量台灣是否已經做好準備,台灣旅遊市場出現反淘汰現象,原本對台灣美景及淳樸風土人情有高度期望的外籍旅客,對台灣望之卻步。

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董立文就表示,兩岸開放腳步走太快,完全忽略了行政程序、社會與人民交流衝突的問題,結果中國客每日來台三千人,馬上出現一堆問題。

據移民署迄三月底止的統計數字顯示,自去年七月全面開放中國觀光客以來,去年七至十二月,合計共有五萬四千兩百四十九位中國客入境,今年一至三月則分別有一萬九千三百四十五、一萬六千三百四十八及五萬五千三百八十六名中國來台,人數暴增的太快,台灣接待旅客的能量根本無法負荷。且幾個月內已有至少兩人脫隊落跑,顯見相關管制措施形同虛設,對國安也有負面影響。

陸配假婚頻傳 限制卻偏放寬

這些傷害還只是存在於台灣社會表層,真正深入台灣裡層並讓台灣內部結構產生質變的,則是大幅放寬中國配偶來台限制,並同意讓中國配偶來台即可擁有工作權。

中國配偶來台長期存在「假結婚、真要錢;假依親,真打工」等治安面的負面現象,政治執行單位好不容易建立面談機制,並由警政系統、移民署各地專勤隊做家戶訪查,盼過濾存心不良的中國人士來台,但馬政府偏偏在源頭面不斷開放增量,令查緝部門簡直是疲於奔命,甚至已達負荷警戒邊緣。

移民署統計,自二○○四年起,中國配偶來台實施面談,未能通過的數字每年都高達數千件,如二○○五年的五○七六件,二○○六至二○○八年分別為三五四一、五二六七及三五一○件,而總體平均未通過率,每年均達到十二至十五%之多,顯見中國配偶的真實性確實堪憂。

中國配偶及伴隨而來的依親人數更是急速增加,在各縣市早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及社會影響力。

根據統計,至今年二月底止,外籍配偶人數為十四萬零四十一人。中國及港澳地區的配偶人數則是不斷增加,已達二十七萬五千七百一十六人;馬政府竟還準備大幅放寬工作權及縮短取得身分的年限。

最具體的影響,就是中國配偶及其子女具有國民身分者倍數的成長,在可預見的幾年內,勢將形成特定的政治取向族群,更會以選票左右政治人物的決定,台灣被迫繼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潰敗來台帶來大量人口之後,社會結構再一次產生劇烈變化。

開放陸生登台 瓜分教育資源

開放中國學生來台,以及承認中國學歷的政策開放,無疑更將讓已經無力承受的台灣社會,再次遭到重擊。

中國無處不假,持假學歷到各國就學就業而被踢爆假貨的事比比皆是,但台灣不僅不嚴加管控,反而是開大門歡迎中國學生來台,又將承認中國學歷;相對於此,台灣大批學生日後化暗為明到中國就學,接受中國教育思想及中心價值,畢業後再回過頭來到台灣就業,這已不僅是讓台灣就業市場更形競爭,中國學生來台也排擠台灣現有的大學教育資源,更重要的是,這群擁有「中國心」的台灣學生,他們還會以台灣為優先,全力維護台灣主體性的尊嚴嗎?

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逃來台,傾全台之力建立起海峽防線,如今,以蔣經國傳人自居的馬英九,就任總統不到一年,就以暴衝式的開放措施,自我撤除了這道防線。防線之棄守,就有如大壩即將潰堤一般,台灣國安的維繫恐將面臨力有未逮的險境。


《馬執政週年實錄》香港已經半倒 台灣步上後塵
穿上中國外衣 東方明珠褪色
記者蘇永耀/專題報導

馬政府快速傾斜中國,並先經後政,正中北京的下懷。因為,從中國九七接收香港,到控制香港的模式,與目前中國對台手法如出一轍。而香港經這十餘年發展,包括中港簽署CEPA,政經愈趨於內地化甚至邊陲化,正是對台灣最大的警示。

觀察香港,不僅是一國兩制的鳥籠政治,如立法會及特首普選承諾一延再延的跳票等。經濟軌跡,與南中國的緊密經貿連結,使香港陷入依賴中國的經濟困境。遇到中國一實施新勞動法規的衝擊,珠江三角的港商馬上倒一片。

過於依賴中國 政經陷入困境

中國對香港的磁吸,從八○年代香港確定要併歸中國,效應便逐漸出現。如同早年台商西進中國一樣,都是受惑低廉工資與租金,而舉廠遷往中國。對香港最明顯改變,就是原先最主要就業人口的製造業,快速下降。

根據統計,一九八六年製造業佔香港總就業人口的比重高達三十六%,近九十六萬人;一九九一年下降到廿八%;一九九六年佔十九%;到二○○五年剩下七%;去年則已跌破四%。

急速去工業化的經濟結構改變,服務業的比重提升到近九成,但並未因此帶來更大量的就業。失業率方面,一九九七年縱然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尚維持二.二%失業率,但也從此不復返,失業率逐年攀升,今年首季高達五.二%,香港學者更悲觀估計今年失業率為六.五%,明年首季達七%,已經逼近二○○三年SARS時的數字。

從失業率來看,CEPA並沒有帶給香港社會就業好處。即便在經濟成長率方面,簽署後的這幾年,也都沒有超過七%,並不比過去要好。如再看具體的工資結構,基層薪資是不增反減,貧富差距更為惡化。

「香港職工會聯盟」調查發現,每月就業收入少於五千港元的,由一九九七年的三十萬七千多人,大幅增加至二○○六年的五十二萬八千多人,增幅達七成二。佔勞動人口的比例,由一九九七的九.八%,增加至二○○六的十五.四%。

薪資不增反減 在職貧窮變多

至於每月就業收入少於三千港元的就業人口,則由一九九七年的五萬九千多人,大幅增加至二○○六年的十四萬一千多人,增幅高達一百三十八%;佔勞動人口比例,則由一九九七年的一.九%,增加至二○○六年的四.一%,增幅也達一百一十七%。

低工資比例的提高,產生另一問題,就是工時增加。說明香港「背靠」中國所導致經濟結構的改變,包括製造業釋出的勞動力,並沒有被充分吸納在服務業為主的新勞動結構。因供過於求,造成「在職貧窮」的無奈情況。

即便開放中國客自由行,也集中在旅館、餐飲等行業,多數產業受益有限,貧富差距仍然擴大。

另一個隱憂,隨著中國境內城市的發展,香港面臨繼製造業外移後,服務業也外移的現象。加上CEPA的補充協議擴大服務業待遇,等於加速融合,香港學者估計未來十年貿易及商業服務的持續外移,香港的大型企業將大量裁員,首當其衝會是中下層的技術及文職人員。

對照馬政府宣傳經貿依賴中國的好處,香港殷鑑不遠。馬政府打算與中國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經濟層面與CEPA並無二致,都為融合成經濟一中。香港走過的路,台灣都將再走一遍。

新移民數增加 惡化貧富差距

中港逐漸融合,人口流動也引發關注。與台灣一樣有所謂的陸配現象,香港從一九八二年到二○○七年間,中國人民持「單程通行證」赴香港定居人數累積逾一百零六萬人,佔二○○七年底香港總人口的十五.二%。

二○○七年底香港區議會選舉,香港親中派大勝。香港大學地理系分析各選區人口結構與得票數後發現,在四個單程證「新移民」人口成長率最高的選區,泛民主派的得票數均較上一屆選舉明顯下降。

香港學者因而推斷,如果這些新移民充分利用投票權,可對選舉結果產生很大影響。加上持單程證的新移民因屬低教育程度及低收入階層,會加深香港的貧富兩極化,等於繼續惡化香港貧富差距,造成「兩個不同的世界」。

台灣最近打算全面放寬陸配工作權及身分取得,恐應先看看香港面臨的問題。

馬政府上台後押寶中國,香港政府及社會感到憂慮,害怕原先中介地位將不存。會有這種擔憂,恰是反映香港因過度依賴中國,不樂見中國重台輕港的心態。如台灣也循此傾中途徑,下場終將與港澳一樣,只能淪為乞求中國、爭寵北京的結局。

回顧香港的這段歷程,台灣民眾應該深思,照著馬政府這條路走下去,今天的香港就是明天的台灣,但這樣的生活是台灣人想要的嗎?

拍馬屁? 研究馬政見 研考會花250萬
〔記者邱燕玲、黃維助/台北報導〕民進黨立委管碧玲昨指出,研考會今年四月以兩百五十萬元的高額經費,委託學術界進行「總統政見形成、落實執行與成效評估」研究案,花錢讓別人研究自己的業務,「這是拍馬屁還是犒賞智庫與選舉功臣?」要求研考會應馬上撤除這個委託案。

研考會:期程較長 經費不算高

研考會主委江宜樺受訪回應,總統政見的落實執行成效,除了政府部門自己的評估外,也希望藉由學術單位的評估,達到平行測試的作用,且因這項評估工作的期程較長,經費並不算高,此案也尚未決標。

立委管碧玲、涂醒哲昨共同召開記者會,批評研考會本身就是總統政見研究、落實與查核的單位,現在又要花高於一般學術研究行情的價碼,做馬英九的政見研究;依常接政府委託案的學術界人士的說法,這個題目不像學術研究題目,倒明顯像是量身訂做,顯然是研考會為拍馬英九馬屁,用公帑來做為競選團隊的犒賞金。

管碧玲表示,能做這個研究的單位或團體呼之欲出,而且二百五十萬元的委託經費,也高出一般學術研究委託行情的九十至一百二十萬元。這種手法就與總統府花一百六十萬元做馬英九部落格一樣,根本就是慷人民之慨。

江宜樺表示,一般委託評估的經費有兩種,公開招標的金額從二、三百萬元或三、四百萬元都有,因為期程長達半年至一年;經費比較少的也有,像是緊急性的政策建議書,例如消費券發放後的成效評估,屬於短期性質,大概數十萬元即可。

至於國民黨智庫參與招標,江宜樺指出,由於是公開招標,符合資格的學術單位都可爭取,國民黨智庫雖然也積極參與相關標案,但失敗率大概超過一半,其強項主要在政治分析,在其他領域的標案部分,智庫也常無法得標。

IMF:中國不可能帶動亞洲經濟復甦
〔編譯陳柏誠/綜合外電報導〕《金融時報》報導,國際貨幣基金(IMF) 亞太區副主任費爾曼(Joshua Felman)表示,中國不可能帶動亞洲經濟復甦,因為中國多數成長將來自不會造福亞洲其他經濟體的內需,例如公共基礎建設專案,亞洲將經歷一段冗長且嚴重的衰退,至少要再等待一年,在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復甦帶動下,才有可能展開復甦。

費爾曼指出,要到二○一○年中以後,亞洲經濟體才可能經歷持續復甦,這些國家不可能依賴中國幫助它們自目前的衰退中脫困。

費爾曼對於幫助亞股上漲的萌芽理論有所質疑。他說,「中國今年相對強勢的表現,對亞洲鄰國幫助不大,因該國大多數成長來自內需,例如公共基礎建設計畫,這無法讓其他經濟體受益。」

IMF最近發布的報告,悲觀預言亞洲將經歷漫長又嚴重的經濟衰退,亞洲地區經濟在經濟放緩後可能疲軟。該份報告呼籲亞洲各國政府採取更多刺激經濟措施,包括降息以及增加財政支出,以對抗潛在的經濟向下風險,包含企業投資下降以及失業率上升等等。

IMF預估,亞洲今年整體經濟將由去年的五.一%降至一.三%,中國則將由九%降到六.五%,台灣由○.一%調降到負七.五%,只強過新加坡的負十%,該機構坦言,「亞洲經濟復甦之途將很漫長」。

中國國家發改委員會表示,「中國政府承諾的資金已支出三分之一以上,並期待這些資金能在當前這一季發揮更強大的推升經濟作用。」


四月出口沒好轉 財部意外
近一年來我國出口統計
與三月比 沒增加反減少

〔記者鄭琪芳、曾慧雯/台北報導〕財政部昨天公布四月出口值一百四十八.五億美元,不僅較去年同月大減三十四.三%,也較今年三月減少四.八%;財政部坦承對此感到「很意外」,但也強調出口衰退幅度漸縮小,最艱困的時候應該已經過了,只是復甦速度相當緩慢。由於股價指數與貨幣供給等經濟數據已從二月起好轉,經濟部國貿局也判斷「我國經濟景氣最壞的情況應該在今年第一季」,最痛苦的時刻已經過去。

國貿局:最痛苦時刻已過

財政部統計長林麗貞表示,「有些指標讓我們感覺出口會慢慢好起來,原本預期四月出口會比三月增加,結果卻是減少,我們也很意外,可能是因為工作天數比較少」;不過,四月出口衰退三十四.三%,雖是史上第四大減幅,但低於第一季平均減幅三十六.六%,顯示出口衰退幅度已漸縮小,第四季以後到明年都是看好的。

四月進口值則是一百二十七.一億美元,為近五個月來最高,較去年同月則減少四十一.二%,也是史上第四大減幅;出、進口相抵,由於進口減幅大於出口,四月貿易出超二十一.四億美元,較去年同月增加十一.五億美元。

林麗貞指出,四月對中國及香港出口六十二億美元,較三月減少一.四%,較去年同月則減少三十三.六%,但對中國及香港出口前五大貨品(電子產品、光學器材、化學品、塑膠及其製品、電機產品),今年以來呈逐月增加趨勢,對中國及香港出口比重,也由今年一月的二十九.九%回升至四十一.八%。

另外,四月資本設備進口較去年同月減少五十一.二%,為史上第三大減幅,主要是飛機、生產半導體晶圓等相關進口設備減少,顯示國內投資持續不振;農工原料進口也減少四十一%,消費品進口則減少二十.一%。

國貿局表示,受惠於中國刺激內需措施,中國三月份起自我國進口消費性電子產品衰退幅度已趨緩;另外,近期由於在消費需求回升、金融回穩及房市銷售回升等利多因素帶動下,美國經濟可望在今年下半年逐步復甦,也有助於刺激我國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出口動能。

去年台灣經濟 九成CEO不滿
〔記者范家瑜、曾慧雯/台北報導〕《天下雜誌》「一千大CEO調查」出爐,調查發現,有高達近九成的CEO(執行長)對台灣經濟不滿,比例創下近六年新高;另外,CEO們對兩岸即將簽訂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內涵充滿焦慮,竟然有五分之四(八十一%)非常不清楚,或只有一點清楚政府開放的內容。

啥是ECFA 逾八成搞不清楚

《天下雜誌》以「這是期待大幅落空的一年」,來說明馬政府上任以來,民眾從高度期望到極度失落的心情。

最新一期的《天下》報導指出,去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僅○.一二%,而《天下》二○○九年所做的一千大企業調查更顯示,一千家製造業、五百大服務業加上一百大金融業的平均獲利率,也只有○.九%,因此有近九成的CEO對於去年台灣經濟情勢,感到不滿意及非常不滿意。

「五二○新政府上台將滿一年,卻是笑不出來、也無法慶祝的週年。」《天下》認為,台灣經濟數據差,讓許多CEO從高度期望到極度失望,金融海嘯更是澆熄了台灣企業鴻圖大展的野心,在國內內需市場未明顯復甦下,馬政府團隊卻大舉開放兩岸政策做為施政主軸。

五二○將屆 是無法慶祝的週年

面對兩岸政策,台灣CEO也抱持害怕受傷害的心態,根據《天下》去年的調查發現,原本有七成CEO認為,自己的企業會在兩岸開放的經貿政策中受惠,但近一年來馬政府積極開放兩岸政策與對話,卻只有三十三.六%的企業認為,有從政策上實際受惠,這也顯示馬英九政府的兩岸政策無法讓台灣CEO安心。

此外,調查結果也發現,兩岸開放其實並不是CEO們所認為最首要的工作,有近八成的CEO認為,新政府應優先解決的,應該是穩定物價以及避免通膨的危機,這與馬政府一上台就大舉開放兩岸政策,認知上有很大的差異,從《天下》的調查結果來說,馬政府團隊似乎沒有搞清楚CEO們的期待。

尤其是兩岸計畫簽訂ECFA,但從調查數字中看得出來,企業家對台灣政府的「開放」政策,還是有五分之四的人(八十一%)非常不清楚、或只有一點清楚。

相對於企業界的不滿意度高漲,馬政府官員維持一貫的自我感覺良好,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昨天出席「第十九屆國家品質獎」頒獎典禮時就表示,行政院團隊在過去一年推動各項投資計畫並促進就業,即使國際經濟情勢險峻,但是「最困苦的時候已經度過」,台灣一定可以安然度過金融海嘯,再創經濟奇蹟。

ICRT對馬英九就職週年滿意度的民意調查 (Ends at 2009/5/22 6:30)
(2009/05/22 7:10 Result )
1.非常滿意(他是一個稱職的總統): 4 %
2.滿意(他已經盡到他大部分的責任):5 %
3.不滿意(他的表現不如期望):6%
4.非常不滿意(他做得非常爛):83%

請進下面網址投票
http://www.icrt.com.tw/modules/xoopspoll/index.php?poll_id=318

ICRT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民意調查 (結果)
http://www.icrt.com.tw/modules/xoopspoll/pollresults.php?poll_id=318

自由之家:台灣新聞自由度大倒退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一日報導〕馬政府上台後,台灣新聞自由出現嚴重倒退,不但從民進黨執政時排名亞洲第一的寶座上跌下,全球排名更大跌十一名,從去年的全球第三十二名跌到第四十三名!

政府干擾新聞

我全球排名大跌十一名

根據美國「自由之家」今天公布的「二○○九年世界各國新聞自由度調查報告」,台灣和香港去年都出現新聞自由倒退現象,報告因而點名去年新聞自由倒退最令人關切的地區是東亞地區。報告指出,台灣政府對編輯內容施壓和對採訪新聞的記者騷擾,愈來愈嚴重。而香港更因北京對港媒施加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新聞自由度被從「自由」降為「部分自由」。

中國則繼續名列世界最壓迫新聞自由的國家,令自由之家感到失望。報告說,北京去年舉辦奧運,中國理當信守在奧運期間保證新聞自由的承諾,改善其紀錄,沒想到中國新聞自由仍然殿後。

「自由之家」係美國羅斯福總統夫人艾蓮諾(Eleanor Roosevelt)及一批愛好自由民主人士發起成立,為超黨派之非營利組織,該組織自一九八○年起每年發表的調查報告,是目前新聞自由度最具權威的評量報告之一。

中國壓迫加深

香港倒退為部分自由

香港、義大利和以色列今年都倒退為部分自由地區,台灣雖仍列入完全自由地區,但排名跌落為亞洲第二。報告中稱讚台灣堅守司法獨立、經濟自由、媒體高度競爭、新聞工作人員很少遭受暴力、本地及外國記者都能自由採訪新聞。不過,自由之家特別提到去年十一月中國海協會長陳雲林訪台期間的示威活動,台灣出現兩極對立,政府和非政府成員都傳出對編輯內容和採訪記者施壓騷擾。

自由之家表示,在一百九十五個國家和地區中,有七十個國家被列入自由地區,約佔三成六;另有六十一個列入部分自由,佔三成一;另有六十四個列入不自由地區,其中,新聞自由度最糟的國家是緬甸、古巴、厄利垂亞、利比亞、北韓和土庫曼。

與去年報告相比,顯示全球新聞自由度小幅惡化,去年有七十二個國家和地區列為完全自由,這也是世界新聞自由連續第七年倒退。報告並點名,過去五年間,有不少新興民主國家的新聞自由出現相當幅度的倒退,包括墨西哥、阿根廷、秘魯、泰國、菲律賓和塞內加爾。

僅少數國家的新聞自由明顯改善。自由之家特別稱讚南亞的馬爾地夫通過新憲法,保護言論自由,並釋放被監禁的記者,故從不自由等級升級為部分自由。南美的蓋亞那,也因記者受攻擊的情況減少,及政府決定取消對主要獨立報紙的廣告杯葛,從部分自由升級為自由。

麥格理:台灣GDP Q2才落底 巴黎證:下半年復甦落後韓國
鉅亨網記者蔡佳容 台北

台灣今年第1季GDP較去年同期衰退10.2%,創史上最大跌幅,且比多數外資銀行預期的還要糟糕。瑞信證券原先預期第1季GDP衰退就將止穩的觀點,現在拉長到第2季;麥格理證券更指出,GDP恐怕要到第2季才將觸底;巴黎證券則認為,台灣下半年的復甦腳步可能會比不上亞洲競爭對手。

瑞信表示,儘管第1季仍處在大幅衰退階段,但以季度的觀點來看,今年第1季比去年第4季僅衰退了1.7%,仍然優於去年第4季的季減率5.7%,顯示出復甦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瑞信預期,第2季的GDP季減率就將達到0%,未來則緩步復甦,全年GDP預估年減7.2%不變。

相較於瑞信認為台灣經濟第1季觸底、第2季止穩;麥格理證券卻指出,底部應該在今年年中才會看到,也就是說,GDP年減率最大幅度可能要在第 2季才會出現。

好消息是,麥格理指出,自2001年以來,台灣僅能靠著投資增加或是出口回溫促使經濟穩定復甦,但今年卻多了兩岸經貿活動,這對於中期復甦提供了不少希望。而麥格理也維持全年GDP年減6%的的預估值不變。

除了瑞信和麥格理之外,巴黎證也維持先前全年衰退8.5%的預估不變;巴黎證指出,主計處是下修了台灣今年GDP至衰退4.25%,然而在全球經濟皆重摔的同時,台灣政府仍過度樂觀。

巴黎證表示,新加坡正好也在21日上午公佈第1季GDP,雖然仍衰退兩位數字,但卻比原先預期為佳;反觀台灣衰退幅度竟然更大,出乎市場意料之外,顯示在全球製造業崩潰之下,台灣依舊是區域國家中最大的受害者。

雖然「最壞的已經過去」,這點大家都知道;但是巴黎證認為,因台灣匯率較無競爭力,因此經濟的復甦恐怕將落後亞洲其他競爭國家,如韓國。

惠譽:台灣主權評等轉負向
惠譽國際信評機構昨天率先提出對台灣主權評等的最新看法:由於政府負債在今、明2年遽升,因此把台灣評等展望從穩定調降為負向,這是惠譽自2001年對台灣作出主權評等穩定以來,首度調降。不過,惠譽也正在關注馬政府開啟的兩岸大三通,提升兩岸的經濟合作空間,能有多少效果,若影響明顯,將成為未來調升評等的參考指標。

這是首家國際評等機構,對馬政府上台以來陸續推出的各項政策,所造成的影響與後續效果,2009年公佈的第一份分析報告。其中關鍵是,惠譽預估台灣的財政赤字占GDP比率,今年為2.1%, 2010年則飆到3.3%;行政院主計處至今只提過,2007年已降到1%以下,2008年的實際數據並未公佈。

另政府總負債部份,已連續4年維持的穩定,惠譽預測今年將再度上升,達到佔GDP47%、達財政收入的280%,創下歷史新高。

惠譽亞洲主權評等部門聯席董事何永燊(Vincent Ho)指出,台灣主權評等展望轉為負向,有4個原因:1.即將面臨的經濟衰退,2.基礎建設投資的大幅增加,3.推動降低所得稅,4.金額龐大的經濟振興方案等因素。

以該機構預估,財政赤字在2010年拉高至3%以上,則較評等同為A級的國家族群,包括主權評等為A+的中國、韓國,略為偏低。

目前,惠譽已確定台灣的各項主權評等等級,長期本國貨幣發行人違約評等AA,展望負向,本國企業國際評等上限為AA,這代表惠譽不會授與任何台商的債信評等超過此級;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等為A+,短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等為F1,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等的展望則維持穩定。

惠譽認為,台灣政府與多數國家政府在回應總體經濟的變化上,一致採行擴大財政支出作為回應,但隨著債務水位接近法令的上限,加上非債務融資的資源有限,台灣財政政策將變得比較沒有彈性。報告中指出,在此情況下,如果台灣進一步發生通貨緊縮的現象,負債比可能進一步惡化。

據此,惠譽在意的是台灣面臨的「結構化財政弱點」,主要受到賦稅收入基礎狹窄,多年來就不斷向台灣官方提出此項警告;而馬政府陸續提出的各式各樣降稅措施,包括調降遺產稅、贈與稅、所得稅、以及可能調降的企業稅等降稅措施,不僅沒有改善稅收結構,反而導致稅收基礎更形窄化。

惠譽估計,台灣2008年的經常帳盈餘佔GDP比為5.4%,2007年則為8.6%,受到全球經濟景氣的衰退,2009年台灣的經常帳盈餘佔GDP比將進一步縮小至2.8%。

另一項對台灣主權評等有加分的外匯存底,惠譽預估,今年底時將維持約在3,100億美元,淨外部債權可望維持在佔GDP120%左右的水準,中期內的經常外部收入,則將維持在佔GDP 150%的強健水準。

赤字惡化標準普爾降台灣主權評等
中時電子報╱林上祚、唐玉麟/台北報導 2009-04-15 03:04

去年四月才將台灣主權評等展望,從「負向」調高為「穩定」的標準普爾,昨日又將台灣主權評等展望調回「負向」,理由是台灣政府財政赤字,未來可能惡化。由於惠譽年初才調降台灣本國貨幣長期評等,改善財政是馬政府當務之急。

標準普爾亞洲主權評等分析師陳錦榮昨日發表研究報告,調降台灣主權評等展望為負向,外幣長期與短期主權評等,分別維持「AA-」與「A-1+」。

財政部強調,因應全球金融海嘯及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IMF)於去年12月29日發表「危機下的財政政策」,明確指出,需求的大幅減少,需要採取有力的財政刺激措施。財政部認為,為振興經濟,政府以舉債支應多項擴張性財政政策,以致債務增加,但這些措施均本於成本與效益審慎考量,長期可望達成財政平衡。

由正轉負 馬政府亮警訊

由於台灣「穩定」的評等展望,是總統馬英九勝選後,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四年五千億擴大公共建設今年又將上路,標準普爾與惠譽,先後調降台灣主權評等展望,對馬政府來說是一項警訊,事實上,陳水扁二○○四年連任後,標準普爾就在同年年底調降台灣主權評等展望。

標準普爾強調,台灣外匯存底餘額今年首度跨越三千億美元,強健的外匯存底,加上外貿持續出超,是支撐台灣主權評等的因素,台灣每年貿易順差占國民生產毛額比重達7.5%,大量海外盈餘匯入,是台灣國內低利率環境主因,低利率環境除有助提振內需,也有助降低政府債息負擔。

負債餘額 將達歲收142%

標準普爾認為,台灣科技產業強大的創新能力,也是台灣長年以來,維持貿易順差的主因,今年全球經濟不景氣,台灣科技業今年獲利情況將大為遜色,所幸,台灣科技業財務體質強健,在全球經濟反彈後,相信將可快速帶動經濟反轉。

陳錦榮表示,台灣政府負債餘額,預估今年底將達財政歲收的142%,在所有「AA」級主權評等國家當中,是財政赤字問題較嚴重的國家,除了官方的負債外,台灣政府還背負中油台電等國營企業虧損,以及國民健保長年虧損,這些都是政府的隱性負債,這些單位的赤字如果持續,台灣政府未來幾年可能得被迫拿錢出來填補。

金融業獲利低 敬陪末座

另外,台灣過度分散的金融業,也是台灣政府另一項負擔,陳錦榮表示,由於台灣金融業獲利能力低,在同等級主權評等國家中敬陪末座,若全球經濟發生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標準普爾預估,台灣金融業屆時承受的壞帳金額,可能高達國民生產毛額的48%,也高於其他相同評等國家。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由於Google留言系統與Facebook留言系統互相衝突,若先有Google留言,煩請繼續用此系統留言;反之,若先有Facebook留言,請繼續用Facebook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