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6

Catchup一詞的來源

天在plurk看到網友流傳的一張照片,腦中第一個反應即是Where is catchup? 結果,一google,便發現Catchup一詞是源自閩南語,從東南亞傳到英國,再由日本傳回閩南的故事。



catchup 來自閩南語:詞彙旅行三百年 作者:黃居仁

台灣長大的孩子大概都知道蕃茄醬叫ke-jia-pu, 來自日文的音譯。而日文當然是借自英文的 catchup (或ketchup, 另有幾種其他拼法。) 但這個字顯然不是源自英文本身,而是由其他語言借來的。catchup到底來自那個語言,是那個文化發明的呢?

有個相當流行的說法是來自廣東話的茄汁(ke-jiap),也就是蕃茄汁/醬的簡省。這個說法不但音近,語意與來源似乎言之成理。甚至有權威辭典(2000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的支持。但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問題。catchup 這個詞在英文裡使用最早的記載是1690年,但catchup的主要原料改用蕃茄,大概是19世紀末工業技術發達以後的事。也就是說詞彙借用的時候,這個詞根本與蕃茄無關。Catchup 源自廣東話「茄汁」的說法也只好存疑了。

幾本辭典(如Century 1889, Webster 1913)上另有來自(東)印度的說法,而且還引了同源詞,但這些說法都沒有直接證據支持(同源詞也可能借自其他語言,所以只能算是間接證據)。

Catchup 源自那個語言呢?另一個權威版本,根據牛津大辭典(OED)及大英百科全書,詞的來源是中文的ke-tsiap, 原來指的是醃製魚類產生的滷汁,烹飪時用於調味。 這個說法另有個有趣的事實,就是指出這個詞是經由馬來亞借入的。醃魚汁的說法當然沒蕃茄汁說法時序錯亂的謬誤。而來自馬來亞不但可解釋詞與物品傳播借用的可能途徑,也解釋了為什麼有(東)印度的說法(彼時英國藉東印度公司控制亞洲殖民地,且由馬來亞回英的路途必經印度,因此catchup傳到英國的路上應該經過印度。)

牛津大辭典甚至指catchup 的詞源是福建話(就是閩南語),有什麼證據支持這個說法呢?十八世紀的英廈(廈門話一直是閩南語最廣為流傳的方言之一)辭典中有tsiap (汁)與 koe 兩個詞。而且koe指的的確是鹽醃的魚,蝦類。甚至到現在,雖然高度都市化的台灣年輕人已不再食用,澎湖或東南亞的koe 仍然是送給遠客或異鄉遊子最能保留鄉情的餽禮。長輩們仍津津樂道。

閩南人把koe帶到東南亞,koe汁還是傳統調味料。這個調味料隨著英國水手傳到英國,英文在1690年就有了catchup這個詞。Catchup 廣為流傳,到各地也因地取材,使用了不同的原料製造(歷史上較著稱的有蘑菇與核桃);到了十九世紀蕃茄製的catchup隨工業技術的成熟,取代了所有其他的catchup,又以「蕃茄醬」的面貌經日本傳回了閩南。這就是由koe-tsiap 到catchup到 ke-jia-pu的歷史。Catchup這個詞溯源到閩南語,詞彙擴散的過程除了語音與語意的演變外,更牽涉到了人類遷徙,自然資源,及工業技術的演進。雖然不能登王士元院士詞彙擴散理論及語言與演化學術研究的大雅之堂;但也許可為語言與人類文明進化,社會演變之不可分離,做個註腳。

註:「catchup源自閩南語」是任韶堂(Dan Jurafsky)教授的研究結果。感謝任教授,及楊秀芳,蘇以文兩位教授提供的資料。本文中部分資料及解釋是由筆者所加。若有任何錯誤,文責由筆者自負。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由於Google留言系統與Facebook留言系統互相衝突,若先有Google留言,煩請繼續用此系統留言;反之,若先有Facebook留言,請繼續用Facebook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Real Time Analytics